嘉人 marie claire 紛享世界 風格由我

專訪《打工女孩》作者張彤禾:出走才能找到方向

來源:《嘉人》2013年8月刊 編輯:Faith
導讀:張彤禾,祖父張莘夫為中國知名地質(zhì)學家,父親張立綱為著名物理學家。美籍華裔作家,著有《打工女孩———從鄉(xiāng)村到城市的變動中國》,被《華爾街日報》評為年度十大好書。丈夫何偉著有“中國三部曲”,是中國最知名的外國人之一。

M.C.:怎么樣成為一個獨立作家?

張:首先是耐心。你去了解一個人,她的背景和你不一樣,她的選擇是你不會做的,但你不能認為她是錯的或者批評她,而是盡量了解原因。很多人對不了解的事物第一反應是:“我不喜歡——我不去了解”,但如果你要寫一本書,你要自然地去好奇,去看清楚它的內(nèi)部邏輯。其次,像打工女孩們一直在說的,“只能靠自己”。這樣一本書要花費數(shù)年,沒有外界壓力,如果你不自我督促,就無法每天早早起床、開始寫作。在《華爾街日報》我有一些朋友,他們高效且用功,但他們會說沒辦法像我這樣:沒人催你,但你依然每天寫作。有些作家具備才華,但沒有耐性,想迅速把一件事做完,花一個月拼命采訪很多人,但在結果中你會看出缺點。忍受收獲要很長時間才能看到,是一個作家很重要的能力。

M.C.:用一個比較中國特色的評價:你寫作的“性價比”很低。

張:對,我不是一個現(xiàn)實的人。這本書從采訪到出版花了四年半時間,也并非很賺錢。但我覺得書是一種很特別的東西,你一輩子會寫幾本書呢?它可能會在讀者中流傳很多年,也可能一兩年就消失不見,我希望我的書十幾二十年后也有人會讀,那就盡量在這幾年把它做好。那種一年寫一本書的快節(jié)奏并不能給我?guī)砉ぷ魃系臐M足感。

M.C.:看完這本書,我覺得你和這些打工女孩有一點很像:一種無處為家的感覺。

張:我從小就想離開家,倒不是說在家不愉快,我總想去不知道的地方探險。小時候因為父親工作的關系,要經(jīng)常搬家,我不會像一般小孩那樣戀舊,反而會特別開心,我想享受不同的城市,并不會覺得不安全或者沒有根。來到埃及前我們在美國科羅拉多州一個小城住了幾年,在那里我生下女兒,但一直覺得那里也不是我的家。但等我到了埃及,經(jīng)常在店里用著不嫻熟的阿拉伯語吭吭哧哧問人家時,忽然來了一個店主認識的人,他立刻拋開我去跟那個人說話。我想,在什么地方會有人這樣對我——見到我就拋下另一個人?忽然覺得科羅拉多也不錯,那里有好多朋友。所以我們花了兩星期回到那里,買了一小塊地,女兒們十二三歲前我們會回到那里,她們可以走路去上學,那兒就是我的家了吧。

M.C.:你曾因為寫這本書回到了自己老家,它解決了你什么樣的問題?

張:從小到大我一直對中國懷著一種復雜的感情:父親說“你是個中國人”,但我在美國出生,我很奇怪為什么我要關心一個完全不了解的地方?但中國有一種力量,我感受到它和美國在拉扯我。很多華裔做了不同選擇,譬如我哥哥,他黃皮膚黑頭發(fā)但是個純粹的美國人;也有一些人搬到中國來,變成比中國人還中國人。有很長時間我很困惑,但我不喜歡簡單的選擇,不喜歡回一趟老家、得到一個簡單的結論,譬如“如果我不離開,就跟這個人一樣”。但我采訪那些打工女孩,我發(fā)覺要回到老家才知道自己到底是什么?;氐嚼霞抑笪矣l(fā)想要寫出這個故事,不是每個人都能找到像我這樣的角度,我要寫得完整和公平,說出故事的意義:我的祖父和父親離開家去讀書、跟現(xiàn)在的年輕人離開家去打工,到底有什么差別?他們是如何為了夢想、改變了自己的命運?我終于把這些想清楚了,直到我寫完它。

1 2 3 4 5 6
延伸閱讀
精彩推薦
明星春節(jié)送禮腦洞都不小
明星春節(jié)送禮腦洞都不小
禮尚往來是咱們中國人的老傳統(tǒng),尤其是新春佳節(jié)之際,總要給三五知己備上一份薄利。各位星星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