田原
堅定嘗試另一種自己
16歲時,田原因偶然機(jī)會而成為“跳房子”樂隊的主唱。青春的壓力之下,有時會拿起吉他,嘗試去寫點什么,于是就有了《Try to》。之后 ,為了配合專輯推廣,她用20天寫完第一部長篇《斑馬森林》;19歲時,被聽過她唱片的麥婉欣選中成為其電影《蝴蝶》主演,并拿到了2005年香港金像獎最佳新人獎。她說,發(fā)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有不少巧合,一環(huán)緊扣一環(huán),給了她很多機(jī)會。雖是偶然,卻也是源于青春的勇敢嘗試。
事實上,田原對18歲之前的自己評價并不高,“被動、固執(zhí)、天真”。那時的她喜歡黑色,寫第二本小說《雙生水莽》時感覺,青春是絕望的,沒有未來。在20歲生日時,她哭到不行,覺得自己從此變老,很多東西也將從生命中消失了。
在旁人認(rèn)為她已幸運擁有很多光環(huán)時,田原卻覺得自己離初衷越來越遠(yuǎn),“往好了說,是好奇心旺盛,這樣重復(fù)是迫使你去尋找新的東西。但你就只有一個能量,能量只有一個核心,如果你跑得太遠(yuǎn),跑得太分散,能量很快會被消耗掉。”有一段時間,她很困惑,問自己到底要干嗎?
轉(zhuǎn)變是在25歲之后慢慢開始的,“小時候是比較暈的狀態(tài),被外界在牽著走。到了25歲左右,你會發(fā)現(xiàn)最終自己是要更主動保護(hù)自己最想做的那塊事情。”當(dāng)時她去一個靈修中心待了一個月,開始更主動想去掌控自己的生活,“更準(zhǔn)確地說是清晰自己追求的本質(zhì),以前我不善于拒絕,25歲之后開始去做減法,會去拒絕一些東西,比如說不會再演很多片子,會沉淀下來,希望一年演幾部真正對我有意義的片子就夠了。”田原在靈修中心做了一個月的體力勞動,“每天打掃衛(wèi)生,刷浴缸什么的,反而腦子輕松了?;貋碇?,就開始去重新定義自己。”